本页是<南平市顺昌县教育局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南平市顺昌县教育局

阅读:350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6-29 10:08
单位介绍

顺昌教育管理始于宋建隆元年(960),“举人有德义者”担任教渝主持教育之事。宋至清,教育均沿袭科举制度。是时士子读书,先受启蒙识字教育,后再攻读孔子学说。考试科目为“四书”、“五经”。县有儒学,乡有书院,村有私塾,读书之风,盛极一时,历代功名人士亦不乏其人。在两宋年间,3万多人口的小县,中进士者38人,中举人者137人。
清末废科举,兴学校。光绪三十年(1904),由孝廉高登鲤等建议,将华阳、六贤书院合并改为县立高等小学校。次年又兴办漠布(今谟武)完全小学校。光绪三十四年兴办大干完全小学校。宣统二年(1910),又兴办石溪初级小学校。民国时期,教育事业有所发展,民国16年(1927),在县城创初级中学,到民国29年顺昌县已有小学38所,中学一所。抗日战争初期,从福州等地迁来5所中学,对顺昌教育有所促进。民国34~37年,顺昌县有小学46所,初中一所,在校学生2433人,每万人口平均405人。
建国后,中国和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教育事业。1950~1951年9月,顺昌县所有学校先后复课,教育事业迅速发展。1957~1958年,中、小学为贯彻“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、智育、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,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”和“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”的教育方针,努力提高教学质量,加强政治教育和劳动教育。1958年,县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,并创办洋口、仁寿两所初级中学。至1965年,顺昌县已有小学311所715班,中学3所(其中完全中学一所)32班(其中高中4班)。 1966年开始,历经10年的“文化大革命”,顺昌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,绝大多数学校领导和许多教师受到批判、斗争,学制缩短,考试制度废止,教学秩序被打乱,教育质量明显下降。
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通过拨乱反正,清除“左”的影响,教育事业始获复苏。1978年恢复考试制度,注重抓基础教育,调整布局,发展职业技术教育。1979年以后,平反昭雪教师中的冤假错案。在教育体制、教学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,其中包括三年完成调整中等学校结构,逐步取消小学附设的初中班,继而对中学进行合理拆并,恢复“六·六”学制。同时狠抓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,通过多渠道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、文化补课、中师函授以及“教材教法”、专业合格的培训,成立中、小学教研组织,进行教学研究。教育事业在调整、改革中得到迅速发展,教学质量显著提高,小学教师合格率从1976年的30%提高到66%。
1985年,顺昌县拥有小学389所,完全中学4所,初中20所,在校学生41859人,每万人口平均有中小学生1993人,比1949年的405人增加3.9倍,数增加16倍。同年11月,经省教育厅检查验收,中、小学基本实现“两有一无”(有教室、有桌椅、无危房)。至1988年止,顺昌县中、小学建筑面积达27.39万平方米(其中教室15.18万平方米,教师宿舍5.70万平方米,学生宿舍1.98万平方米),有145所中、小学做到教学楼、师生宿舍楼、辅助设施基本配套。1988年顺昌县小学教师1893人(其中中等师范以上学校毕业的占总数36.77%,高中毕业的占27.63%);中学教师710人(其中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的占总数22.5%,高等院校专科毕业的占45.2%)。1988年,首批中、小学教师职务评定中,评为高级职务的23人,中级职务的326人,初级职务的1499人。1978~1988年,有1461名中学毕业生考进高等院校深造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
单位地图